2014年11月7日 星期五

灰階調整的陰影補償

使用 Olympus E-PL6 的機身已約1年,最近才發現它有個很好用的功能,就是灰階調整下的陰影補償功能,這是針對被攝景物之暗部進行補償調整的功能,主要可用於像是逆光下的人像陰影補償,或是任何拍攝狀況下陰影部分的亮度增加調整其處理結果會類似 Nikon 的 D-Lighting 或是 Sigma 的 Fill Light,但是 Olympus這個功能並沒有處理的層度可供選擇,只能選擇要補償亦或是不補償,此功能是被放在灰階調整的選項之下,如要補償的話就選 AUTO 不補償的話就選 NORM 或是 HIGH 或是 LOW,其操作介面如下圖:


 


而在 Olympus Viewer 3 的原廠影像處理軟體內的 RAW 選項內也有相對應的選單( Gradation )可供選擇:



這個陰影補償的功能開啟與關閉的差異是在於暗部的調整,也就是會自動將暗部的光線調亮一些,以便盡量的符合人眼對亮部與暗部的觀看結果,但畢竟還是人眼比較厲害,雖然進行了調整但是與人眼的觀看結果還是有很大的差異,下面為陰影補償關閉與開啟的 JPG 出圖差異: 補償後位於樹林暗部的層次有較清楚的展現

灰階調整設定在 NORM


灰階調整設定在 AUTO


其實這個功能可看成是內建的一個特定 Tone Curve ,也就是相機廠商設計一個處理暗部的專用 Tone Curve 內建在相機的影像處理晶片內,使用者可隨時將此曲線開啟或關閉,處理的結果會即時的顯示在相機的螢幕上,而我們一般影像後處理軟體的 Tone Curve 則須要使用者依照自身的經驗在電腦軟體(如 Photoshop )上拉曲線。

很多人都會認為使用影像後處理軟體如 Photoshop 等都是在美化相片,是不真實的,要直接由相機出的 JPG 才是真實的。關於這一點實在是始於大多數人對影像再生的過程不清楚所致,因為人眼對於亮度的反應是非線性的,所以如果相機依照影像感測器的感應結果直接出圖的話,結果將會與人眼觀看到的差異過大(這樣的相機應該是沒人會買的),故每一家相機廠商都有自己的 Tone Curve 與色彩調整配方,以便拉近人眼觀看結果與 JPG 出圖結果的差異,並順帶營造出廠商自身的影像特色,所以相機直出的 JPG 僅代表是使用相機廠內建的既定 Tone Curve 與色彩配方出圖,並不代表影像沒有處理過。故將相機直出的 JPG 認定為較真實只是觀看者各人先入為主的觀感,而經由 Photoshop 處理之後出的 JPG 也未必就不真實。

其實攝影作品的後處理不是近代數位攝影才有的,底片攝影時代的每一幅放相出來的作品都是後處理過的,其中包括沖底片時的顯影劑配方,顯影時間,顯影溫度,局部顯影,局部放相,多重放相,加光放相,減光放相,白化處理等等,當中可以玩的東西不會比數位攝影的 Photoshop 來的少多少。實在是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是將底片送到自動沖印店去洗相片,因而有一種洗出來就是長這樣的錯覺,以為這樣直接洗出來的相片才是真實的,這只是把沖印店的沖印參數誤認為是真實罷了。

說到攝影作品的真實與否一直都是網路論戰的話題之一,近代著名的攝影家從來就沒有一位宣稱過自己拍攝的作品是為了要再生拍攝的現場而做的,有的是要再生攝影家在拍攝現場所受到的震撼與感動,有的是要藉由奇妙的現場場景進行純粹的影像創作,也有的是借由再生的影像來激發觀看者的憐憫,這些都是屬與攝影家各人的藝術觀,如果攝影家只是為了呈現拍攝現場的話他應該不會被稱為攝影家而應該是攝影匠。

好的攝影作品會跳脫客觀的真實而進入到觀看者主觀的真實,主觀的真實是奠基在觀看者依循攝影家的精心布局而一步一步的走入作品之中,視線遊走在作品當中並與作品一起醞釀發酵出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會因為不同的觀看者而有所不同,這一些東西亦會符合觀看者自身的邏輯,這一些東西是屬於觀看者自身的真實,這樣的真實是與拍攝現場無關的。



灰階調整設定在 NORM


灰階調整設定在 AUTO


灰階調整設定在 NORM 單張HDR處理


灰階調整設定在 NORM 3張HDR處理


不過如果真得要討論現場影像與拍攝影像的真實再生比較上圖是個例子,這4張圖是拍攝新竹市青草湖的黃昏與晚霞,拍攝時是先以 RAW 儲存檔案,之後再以調整色溫與色彩飽和等參數之後輸出成 JPG 檔,由上而下分別是: (1)灰階調整設定在 NORM (2)灰階調整設定在 AUTO,(3)灰階調整設定在 NORM 後以 Photomatix 處理單張影像之 HDR 結果, (3)灰階調整設定在 NORM 後以 Photomatix 處理3張影像之 HDR 結果,記憶中現場的景色是樹林的細節與樹林上方的紅色晚霞都可以清楚的看到,如以此來評定以上4張影像哪一張比較接近真時的話第1張應該會先被剔除,而第2張的樹林細節太過黑暗也與現場人眼所見差異過大,第3張與第4張圖之亮部與暗部的分部是與現場比較接近的(事實上現場所見的樹林更加明亮與清楚),第3張圖烏雲上方的白強光要比第4張圖烏雲上方的黃光更接近現場所見所以結論是第3張以單張 HDR 處理過的影像與現場最接近,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得不承認現今數位相機的動態範圍與內建之 Tone Curve 是無法真實再生人眼所見之影像的(以Olympus E-PL6為例),故為求現場的真實而經由適當的影像後處理是必要的。如果不以現場所見之真實為標準而純就觀看照片的感受來說,個人覺得第4張圖比較具有可觀性,它較能滿足人類眼睛對於色彩飽和的追求慾望。記得Ken Rockwell有一篇文章提到: 他兒子問他為什麼這一張拍攝煙火的照片看起來要比現場亮很多,他回答說如果不拍亮一些那就看不到任何東西了啊(When my son Ryan saw this picture of us, he asked why it is so much brighter than how it actually looked. I explained that if I made the photo look exactly like it looked to us at the time, that it would have been nearly all black, and no one would see anything!)這真是個很好的回應,相片拍攝之出圖結果如果一味的以現場所見為依歸,這樣的相片可能沒有人會想看,畢竟照片不只是讓自己有一份影像的紀錄也是要分享給別人看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