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8日 星期六

30年的唱盤系統整理 SYSTEMDEK IIX + PROFILE+ AT130E

前言:
最近犯了黑膠熱,對於整理黑膠片與唱盤唱臂唱頭很有興趣,自己的唱盤系統已經運作自如了還不夠,還要自告奮勇的幫30年前的老同學整理他二十年沒有聽的唱盤系統,其實這是有一段往事的。

往事:
30年前有一位在音響DIY界算是小有名聲的年輕人 曾敏雄,我因緣際會的認識了他,於是在他辦的雜誌上發表一些關於音響製作的文章,之後他開設了音響工作室,也賣一些自己設計或是國外一些CP直很高的機子,我偶爾也會過去坐坐聊聊天,畢竟大家都是音響同好(現在的 曾敏雄 已經是知名的攝影師了)。那時我們班上有一些同學也跟我一起玩音響DIY,但是唱盤系統這種東西以我們的程度來說是無法DIY的,所以我就介紹同學跟曾敏雄的工作室買唱盤系統,這一套30年的唱盤系統就是這樣來的:

SYSTEMDEK IIX轉盤 + SYSTEMDEK PROFILE唱臂 + Audio Technica AT130E唱頭

這唱盤系統應該伴隨著我同學度過了學生時代至成家立業以前的生活,有很多回憶在這上面。


現在式:
當我拿到這20年沒使用的唱盤時,驚訝的發現它被保存的非常的好,除了因歲月而造成的壓克力防塵蓋老化以及一些灰塵與氧化物積留於金屬表面以外,唱盤幾乎跟新的一樣,雖然唱盤本體左下角有一處木皮剝落,但是剝落下來的木皮竟然還被完好的放置在唱盤內,可見我同學是個非常愛惜物品的人,二話不說我先把這一片剝落的木皮給黏了回去。


理論上這種皮帶唱盤經過歲月的流逝,橡膠皮帶一般都會劣化或是鬆弛,但是這一套系統的橡膠皮帶在未使用後被細心的取了下來,以至於不會因為一直被拉著而鬆弛了,又見到了原使用者的細心,當我把皮帶裝上去,啟動開關後,馬達於是就平順的帶動著轉盤運作著,原本以為要經過一番大整理才會動的30年老系統,竟然上電後就順暢的動起來了,連轉盤的軸承油都還沒有乾凅,不過馬達轉動起來會有規律的敲打聲,可能是馬達使用多年,軸承有些磨損之故。


裝在這套唱盤上的是一隻傳統軸承式支撐的唱臂,其滑順度還可以,抗滑是內置彈簧式的,一切運作正常。而唱頭的針桿有一些的歪斜,不知道支撐組尼是否正常,要播放之後才能判定。


調校:
可以唱出聲音只是第一步,這一步由0分起算,再來調出及格的聲音是第二步,這是60分,調到90%的唱片都循跡正常是第三步,第三步我把它稱之為80分的境界,所以現在要一步一步的由0來開始進行。

先看水平吧,唱盤的轉盤面要水平,唱盤的本體也要水平,這可以用小型的水平儀來輔助調整,所以先微調腳墊高度來調整唱盤本體的水平,轉盤面的水平可經由3點懸吊處是螺絲來調整,轉盤面水平後接著就是唱頭正面要水平,也就是唱頭要與放上唱片後的唱片面平行,這得用眼睛看才行,沒什儀器可用上的,一般來說轉盤面是會與唱頭正面水平的,但因為一些零件的公差,所以有可能會有些許的不平,這時可以稍微的調整唱頭蓋的左右角度來修正一下,但是這僅可能調整一點點,因為唱頭蓋與唱臂的接合處有對準卡損,不過有時就是差這一點點的角度就是了。有些人可能會說還有第3個水平,就是唱臂的水平需要調整,但是這點我先保留,因為唱臂是否水平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唱頭的循跡角度是不是能讓聲音發揮出來,不過在聆聽之前是可以先將唱臂也調到水平,以此為出發點繼續後面的調校。


這一隻PROFILE唱臂是傳統的雙軸承唱臂,通常要注意的是控制上下擺動的左右軸承的鬆緊度是否適中,再來就是確認唱臂的抗滑裝置是否正常,首先將抗滑刻度調到零,再將唱臂調到上下平衡的狀態,也就是調整唱臂後方的重錘,使唱頭不上也不下,然後將抗滑刻度漸漸增加時,唱臂應該會像轉盤的外緣移動,這就表示至少抗滑裝置是有功能的,唱臂的初步調整就先到此為止。


當一切都就緒後這一套系統發出是什麼樣的聲音呢?

問題一:擾動噪音,也就是所謂的wow & flutter問題。

一般的唱盤系統多少都會有些wow & flutter的噪音,但這一個系統經由喇叭發出的wow & flutter噪音有些怪異,因為有伴隨著60Hz的哼聲一起發出,這聲音確定是由唱針經由唱片拾取出來的聲音,如果把馬達關掉卸下轉盤皮帶,用手動的方式轉動轉盤,然後放上唱針拾音,這時60Hz的哼聲就沒有了,所以原因就是馬達的振動經由皮帶或是唱盤本體傳送到了唱臂再經由唱針拾起。除此之外還有馬達本體發出的規律的敲打聲。這兩個問題可能得花些時間深入了解一下才能有對策。

首先來分析馬達本體發出的規律的敲打聲,這莫約是4Hz的噪音有可能是馬達老化,或是馬達內部的部份磁極出了問題,導致旋轉時的力距不一所至,因為這是24極的交流同步馬達,當中如果有1極出了問題還不至於影響轉速,我嘗試著增加整體的轉動力距看看能有改善,於是將唱盤底部拆開,查看驅動馬達的電路是否有可以微調的地方,發現位於電源的輸入處有串聯一顆220歐姆的電阻,理論上這是一個110V的馬達,是不需要串接電阻的,試著把電阻處短路之後,再次啟動馬達發現規律敲打聲還是存在,但是當接上皮帶轉動轉盤之後,也就是在有負載的情況之下,這規律的敲打聲就消失了,老東西果然是有些脾氣在的,這問題就先這樣算是解了。


再來是60Hz的哼聲問題,嘗試著將馬達改用皮帶懸吊起來,希望能降低馬達本體傳遞到唱盤本體的振動量,但是改善有限,所以判定大部分的該噪音是經由皮帶傳到轉盤上的,這就非得降低馬達本身的60Hz振動量才有辦法改善,對一個30年的老馬達來說,除了換掉之外,還能有什麼方法能改善這問題的呢?花了些時間上網爬文,發現這種交流馬達唱盤的振動噪音問題還真是有不少人在網路上發問,所以這算是老系統的共同問題之一吧!在眾多發文中有人提到了調整驅動電路的電阻與電容數值可以改善馬達產生的噪音,我本來對這一種看法有些存疑的,但是實在是也想不出什法子了,只好死馬當活馬醫的玩玩看,首先我並聯了個0.33uF的電容在原本0.68uF電容之上,神奇的事發生了,也就是振動量變大了,於是就二話不說的反方向將原本0.68uF的電容降低到0.47uF,結果振動量果真的降低了些,近一步的將電容值調整到0.22uF,這應該是振動量最低的數值了,於是這問題就這樣子的算是解了,雖然還是有些許的60Hz振動哼聲被唱頭拾起,但是已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了,如果再不滿意的話也只有更換馬達一途。


問題二:唱頭針桿歪斜,唱針循跡時會有嚴重的左右晃動問題,嚴重的循跡失真。

這問題應該是頭的針桿組尼已經失效了,雖然唱頭還是播得出聲音,但是聲音有嚴重的失真,唯有更換唱頭一途。

唱頭的循跡能力不只是不跳針而已喔,不跳針只是基本的,真正的專業是要用循軌測試唱片來進行調整,用示波器來觀察對315Hz不同強度下的波形是否都能完整的再生。唱針的針壓與循跡角度、唱臂的抗滑力與阻尼力是決定循跡能力的重要參數,如這都已經調到不能再調了卻還是不儘理想的話,那只有更換唱頭或是更換唱臂一途了,這表示你對聲音的要求又更上一層樓,只好讓器材們也更上一層樓了。


於是我先拿出我的Ortofon MC20 MKII裝上唱頭蓋,調整好唱臂的高度以配合該唱頭所需的VTA循跡角度,就過往的經驗來說,這一隻唱頭需要較大的VTA角度,也就是唱針針桿與唱片平面的夾角要比較大些,當調整好後就用我的循跡失真測試片RADKA TONEFF來測試一番,A面的第2首曲子Come Down In Time有著鏗鏘有力的鋼琴與高亢的人聲,是測試循跡失真的好曲子。經過幾翻微調,包括VTA、針壓、抗滑、水平之後,這一首測試曲算是過關了。


總結:
這一套唱盤系統總的來說是屬於低價位中等品質的系統,適合初入門者使用,聲音的展現屬於偏向細節與剛性的一方,這種音色的展現和其是使用玻璃轉盤與鋁質的懸吊基座有絕對的關係,所以適合搭配比較軟調的唱頭例如Grado的Reference系列。

單就該唱盤系統來說其可供升級與調整的地方還有很多,如盤面增加避震墊、在懸吊基座上增加非金屬之材質覆蓋之、尋找材質比較偏軟的皮帶、更換傳輸唱頭訊號的線材、增加避震腳墊,這都會對聲音有部份的影響。

更進一步的可以更換唱臂,對於唱臂個人認為單點支撐式唱臂是比較符合唱頭動態循跡的唱臂結構,因為傳統式的軸承唱臂不易做到擺動的阻尼控制,所以經由觀察會發現,這種唱臂結構其唱頭較易隨著唱片表面與音軌的不平整而晃動,也就是阻尼不足,這對聲音直接的影響就是穩重度不夠,音場漂浮,但是單點支撐式的唱臂,其可位於支撐點添加阻尼油,並以支撐點的高低或是阻尼油的多寡來調整阻尼量,這是非常合邏輯的設計。

唱盤系統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唱頭,再來就是唱臂、避震、線材、轉盤,所以當使用者一步一步的調整到音質無法再滿足的時候,那就是可以開始更換元件的時候了,不妨可依照上面的輕重順序來一步步的朝向心中的完美音質邁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